2005年,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宿义拜访熊老时的情景
2018年熊老在泸州老窖酒上签字留念
2019年笔者第二次拜访熊老其右为熊老之子熊文生
熊老仔细阅读《泸州老窖大曲酒》籍书 文/慕雨涵
华夏英杰,青史留芳,大师逝去,徒增悲伤。1月,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过世,人间最美是清欢,愿大师在天堂依然能看见最美的风景。5月,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过世,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贝大师把自己设计的建筑修建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并成为地标性建筑。
彼时,当中国白酒圈还沉浸在白酒泰斗庄名扬逝去的悲痛中时,7月9日,惊悉中国白酒科研先行者熊子书驾鹤西去。天地同悲,山河垂泪!这位为国家名优白酒发展奠定基础的先行者正是中国白酒三大试点(泸州老窖试点、茅台试点、汾酒试点)的见证者、参与者、科研者,亦是第三届、第四届国家白酒评委。熊老长期从事酿酒科研,在对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的技艺传承、查定、总结、完善,及提高产品质量、产量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熊老还进行了大容量贮酒工艺的研究,引入气相色谱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白酒,参与制定白酒国家标准,剖析白酒香味成分,建立白酒评酒方法,其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级奖励。熊子书先生亲历了建国后白酒业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白酒科研的发展历程,是白酒科研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的一生辛勤耕耘在酿酒科研领域,为酿酒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品质提升作出了卓绝贡献。
笔者永远不会忘记,2018年9月27日是和熊老初次见面的日子。那天,笔者一行冒昧打扰了老人家的午休,但是97岁的熊老一脸和蔼,慈眉善目,虽腿脚不便,但熊老在家人搀扶下和笔者相向而坐,老人的牙齿影响其发声,但熊老却乐于聊起往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了第一次名酒评选,选出了泸州大曲、茅台、汾酒和西凤为四大名白酒。虽然评了名酒,但当时全国各地的酒类企业生产力低下,产量不高,质量也极不稳定。根据周恩来总理组织制订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的内容:“合理利用食品中的糖、酒、油料等资源及改进加工方法研究”的指导精神,泸州大曲酒酿造工艺与茅台酿造工艺、汾酒酿造工艺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
1957年,熊老和泸州大曲酒查定总结的负责人陈茂椿一行共16个单位62人来到了泸州老窖参加了查定试点工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名酒试点。熊老负责“温永盛”酿酒作坊传统操作法的技术查定。熊老回忆:当时把“温永盛”作坊里的酿造数据和“大中”作坊的数据进行比对,通过比对查找出两个作坊的窖池生产质量、产量差距,由此重新制订出综合工艺生产方法。在泸州的半年时间里,熊老和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包括辅料清蒸、加糠减水、回酒发酵等17个科研项目的实验,恢复了小甑天锅的传统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出酒率提高了37%。熊老特别提到:这些总结出来的科学实验方法得到了有效运用,后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新中国第一本全面的白酒生产工艺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同行参加试点的人中,有来自宜宾、德阳、成都等酒企的技术工作者,这些工作者把在泸州老窖学习到的经验用于各自企业,其产量和质量都得以稳步提升。在第二届名酒评选中,评选出了包括泸州大曲酒在内的八大名白酒,其中浓香型白酒占比1/2,这浓香型白酒繁盛开花的结果与泸州老窖试点密不可分。于传统中继承、提炼,于科学中革新、提升,试点不仅对泸州老窖酒的技艺总结和传承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更是对中国传统名白酒技艺的总结、提炼、推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熊老随后还参与了茅台试点和汾酒试点,熊老告诉笔者:正是基于在泸州老窖试点的经验,才为后来的茅台试点和汾酒试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要告别的时候,熊老在国窖1573和特曲60版上签字留念,边签字边低语:“现在年纪大了,不怎么喝酒了,以前品酒的时候,最爱品的还是泸州老窖。”因为身体原因,笔者不愿多叨扰熊老,期望熊老保重身体,约定下次再拜会。
机缘巧合,2019年1月21日,笔者去北京再次拜望,并带去了1959年出版的《泸州老窖大曲酒》书籍。北京的冬天很干燥,房间却很暖和。因为是第二次见面,熊老很热情,和我们亲切地握了握手,招呼我们落座、喝茶。看着我们带去的书籍,熊老一页页仔细、认真地翻读,熊老感慨道:“现在眼睛看不大清楚了,但当年付出的很多心血,都凝聚到了这本书里。”因为身体不适,熊老委托儿子熊文生专门对笔者撰写有关泸州老窖查定的文稿进行了指导,笔者由衷感激。熊老还告诉我说,关于1957年在泸州老窖的查定总结,自己后来专门手写了一份总结材料,现收录在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的档案馆,希望你们能找到这些资料,也放入泸州老窖的档案馆中,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存留。
送别的时候,我和熊老紧紧握手、互道珍重。在熊老家人的帮助下,我赶到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拍摄到了这份珍贵的档案,其记录了新中国一批科研工作者在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白酒业中潜心耕耘、执着求真的峥嵘岁月。时至今日,我们对熊老及家人的帮助仍然感恩于心。
时隔半年,噩耗传来,悲痛之余笔者匆忙与家人联系。其子熊文生告之:“我们一直认为按他的情况能上百岁,不曾想……唯一觉得欣慰的是走得安详,瞬间就过去了,没经历大的痛苦。”
熊老走了,他看到了中国白酒发展的曙光,也满怀着对中国白酒产业未来美好的憧憬。让我们愿秉承他的遗愿,为中国白酒事业继续开疆辟土、继续砥砺前行。
愿熊老在天堂安息!
[人物简介]熊子书
生于1921年2月,四川云阳人,1948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现西南农业大学)农制专业,曾担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酒曲集锦》编审、《中国酿酒》编审委员会委员等;曾任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白酒评酒委员,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评委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名优白酒酿造与研究》《酱香型白酒酿造》《中国名白酒酿造研究(白酒专刊)》;发表论文“总结提高中国名酒的经验”“泸型酒生产技术总结与发展”“中国第一窖的发展与研究”“白酒质量感官检查法”“白酒贮存与老熟机理的探讨”等1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