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红高粱氤氲成诗幻化为酒
文/慕雨涵
文章字数:1,199
  2018年的夏天,叶兆言先生到泸州参加“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先生笑称“挺丢人”,书中读过高粱的风姿,电影中见过高粱的挺拔,但第一次真正亲近成熟的红高粱却是在泸州老窖的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所以他割了一穗泸州高粱带回家,以激发创作灵感,他坦言:“酒是高粱写的诗。”
  同行的文化采风之旅作家周晓枫以女性视角观摩高粱幻化成酒的过程:“一瓶酒要经过历练,如同一个人要经过考验。高粱上演着变形记,脱去表层皮壳,经过锤炼、磨砺、蒸煮,幽闭和点睛般的勾兑,它们从饱满的谷物变成迷人的酒液。”
  高粱凭借实用性、酿造性和自然之美引得多位文学家赞叹、多名农学家研究,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魏晋以前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古代高粱名称考辨上,农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在蜀黍“释名”中对高粱名称作了总结:蜀秫(俗名)、芦裸(《食物》)、芦粟(并俗)、木稷(《广雅》)、荻粱(《广雅》)、高粱。不仅如此,高粱在各个地区亦有不同称谓。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四》记载“今南方名芦粟,北方名葛秫”。从古至今,高粱的古名多达二十余种,造成名称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是高粱种植区域分散,适应性强,还有救荒的特征。而人们早已认识到高粱为酿酒佳料。《三农纪》载,高粱“种有粘、不粘。色有黄、青、白、赤。粘者可酿酒”;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一上·农一上》讲高粱“舂粉可为饼,为糖,酿酒尤美”。直至清代,各地栽种高粱,且高粱酿酒已十分普遍。
  古人知道高粱酿酒好,但却苦无科学依据。随着现代科学家对高粱的全面分析,终于总结出科学原理,高粱淀粉含量较高,易于发酵,更重要的是其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配比恰到好处,使得微生物发酵产香顺利,不会导致杂味物质生成。此外,高粱含有较高的维生素B3和维生素B5,这两种维生素是产香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能增进白酒香味物质产生。因此,高粱酿酒醇厚浓郁、香正甘洌,远胜于其他粮食酿酒,历史上高粱酒也间接成了高品质白酒的代名词,中国四大名白酒均以单一高粱作为酿酒原料,是以高粱作为酿造的纯正经典产品。“糯,是中国人几千年耕作史中培育出来的一种特别口感,更是一种最适应中国式酿酒法的中国粮食的特有品质……在长江边的酒城泸州,这糯的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此有了一个与名酒相关联的名字——国窖红一号”,阿来在《一穗红高粱,一杯泸香酒》中这样写到。为了坚持浓香型白酒的“纯正血统”,泸州老窖一直采用酿酒的最好原粮——川南糯红高粱(又名国窖红一号)。2001年,泸州老窖在行业内最早执行“有机高粱”种植标准,从土壤、种子、禾苗、原粮到酿造蒸馏,全产业链施行有机化管理,从酿酒原粮生产环节入手,主动掌控酿酒原粮的质量,保证产品的天然和安全。
  从播种下一粒高粱种子的一刹那,高粱扎根沃土,受日月精华,得雨露滋润,从风中摇摆的高粱到被酿成美酒,再到入洞陈藏。这是天地孕育的生灵,是时间在慢慢沉淀,是工匠精神的光彩绽放。

版权所有: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