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紫,本名江晓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月若有情月长圆,最痴不过张爱玲》《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苏青:风从海上来》《不为回首只为阑珊》《山水问君心:中国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最好相思不相负》等畅销书籍数十种。 大地深情,给予万物以慈爱。而在川南,一粒高粱该是乡愁的一部分,它对大地持有一种敬畏和反刍报恩的一颗晶莹文心。
高粱,是我国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又俗称蜀黍、芦稷、茭草、茭子、芦穄、芦粟等等,有食用及药用多种功效。《齐民要术》上,便记载着高粱的种植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蜀黍食物》中说:“高粱,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按《广雅》:‘荻粱,木稷也’。盖此亦黍稷之类,而髙大如芦荻者,故俗有诸名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高粱的食用功效,除了果腹充饥,更因其米气味甘,涩温,无毒,“主治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高粱是酿酒、制醋和加工饴糖的主要原料,其性能和效用,自然有着比其他谷物、薯类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优势。
它的“不甚经见”,似乎又为今天泸州“糯红高粱”品种的稀有,找到了另一种佐证——那是属于绵延于川南丘陵的独有天然馈赠和稀缺之物!除此之外,“蜀黍根,酒服”,更为高粱根须的环保利用,开启了药食同疗的消费新领域。
假如你要了解一杯酒的前世今生,一定要来泸州,并且不能错过的一定有三季: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初秋时节。在这些必不可少的时段,你可以去亲近山水、亲近自然,去见证一粒高粱进入大地后的和谐共生,你也可以把它视作为生态文明和地理哲学的另一种演绎。
也就是说,从春天播种开始,这样的生命之美便在土层里孕育了。当一粒饱满红润的糯红高粱种子撒播在平整后的地块里、铺上一层薄薄的泥土和草木灰后,就等待它自然地吸水、膨胀和发芽了。如果恰逢一场春雨,那种勃发的朝气和嫩绿,就像甜心一样的小闺女可以融化你的心。那微张的嫩叶,带着雨露,映照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羞和清新触目;一旦清风徐来,它便随风摆动,露出迎风沐雨的向上姿态。待到它慢慢茁壮成长起来,高约尺许及至更高并叶绿满山坡时,它的绿叶便由嫩绿转为青绿、深绿,叶子前段逐渐变尖,点缀上微细的小刺毛,使得整个叶面呈现出耳朵一般的形状,叶子渐宽,如同少女一般顾盼生姿,摇曳中多了一份柔情和婀娜之美。那些带着灰白或白色的节秆,一天天变样,逐渐抽条,纤腰细身,上部又开始饱挺起来,疏松的圆锥花穗渐至裸露,接受着青春的洗礼……继而授粉、收浆,直到其成熟!这时它的籽粒,有的白中带着淡红、暗红,有的则带着棕红,饱满又不失风韵,等人品赏,等人采摘。杆上那些原本青绿的枝叶,则像一个个带刀侍卫一样,忍受着盛夏和初秋微风的吹拂,直到日渐老朽之时,叶面仍旧满身淡红。就仿如迟暮的英雄,哪怕高粱秸秆最后被收割,它的身骨也挺立如初。这个过程之中,暗红和淡红成为抓住人们眼球的经典之色。
而收割后的高粱干啥呢?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总是会把选择一些籽粒较嫩的糯红高粱制成黏柔、糍糯而疏软的高粱粑,供我们尝鲜。至于母亲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多少道工序、是否添加了白糖和其他辅料,我们则不得而知。不过,那种灰色中带着淡红色的高粱粑,总夹裹着高粱叶的淡淡清香,勾起我们的无尽食欲,叫人不由生出浓浓的馋意。而余香,却又别有一番心心念念的回想。当然,多出来的高粱,晒干之后,则售卖给那些酿酒企业酿制美酒。
在泸州,泸州老窖酿酒人对于泸州持有一颗反刍和感恩之心。用当地人的话说:这些糯红高粱源出于土地和那些勤劳耕种的农民之手。因此,在发动广大农民朋友广泛种植绿色有机糯红高粱后,泸州老窖又高价收购高粱进行酿酒,以回报农户和社会。而种植糯红高粱,前提非常严苛,它在地理经度、土壤地貌、水文上都有着专门的、独特的标准和要求。从选种到地块选择,从播种到养护、收割,再到酿制美酒,水、土、气、微生物,一样少不了。川南独有的糯红高粱是最佳的酿酒作物,它是泸州老窖酿造出美酒的前提。因为,“糯粮”比“粳粮”淀粉含量要高,特别是支链淀粉的含量高则出酒率便高。用泸州出产的糯红高粱酿酒,既提高了出酒率,又有利于酒的品质稳定和提升。从另一种文化视角去看待和分析这一现象,这“糯”比之于“粳”,则多了一些天地哲学似的微妙和玄机。“糯”更软、更柔,也就更有“黏性”,多了一些中和与平衡。从现象关系学的角度而言,则多了一份“化学反应”的机会,能提高有效几率,就像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里的有益菌群一样,泥窖窖龄越老,窖泥中参与发酵的微生物越多,就越能生出更多的生香物质。
这种酿造过程,说到底,就是一粒粮的锻造。而糯红高粱酿成美酒,又滋养着人们的身体、精血,壮其精神,促使人又再次劳作,春种、秋收,循环往复,就像水与火的融合与萃取,早已经密不可分。美酒进入人体的口腔、肠胃,经过消化后,又被人体分解、排出,重归于山川、河流、大地和天地空间——无疑,这是一种更高层级上的生养“循环”。很显然,
泸州老窖践行绿色有机原粮种植用以酿酒又回馈给广大消费者的这种模式,对于乡村和农耕文明来讲,是一种乡土文化的坚守,和炊烟逐渐远去后抹不去的乡愁。
故而,一粒高粱与大地一样,同具文理之心!在我看来,它有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实践和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