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泸州与西安 南北风华 各谱千秋
文章字数:2,073
  整理|景俊鑫 李史明睿 戴静文
  西安,名列“世界十大古都”,泸州,名列“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在文化与美酒的交织中,二者均是世界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一南一北 影响世界
  西安,古称长安,鲜衣怒马几千载,在耕种与炮火中见证着无数王权的更替。它不仅仅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世界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长安在王权的滋养下,建造出宏伟的宫殿群落,遗留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西安城墙等众多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而地处西南的泸州,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舌尖上塑造出中国特色的味觉文明,那就是酒。
  在味觉优先的中国文化中,饮酒经由口舌,通达灵明,是人们展开物质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人开展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泸州自古便是美酒之城,其酿酒历史之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华阳国志》记载:“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公元1324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研制出酿酒大曲——“甘醇曲”,改变了之前只有小曲、散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白酒大曲酒的酿制序幕。
  公元1573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曾于陕西略阳任职,后辞官归乡)始建泥窖酿酒,开创了人类首次利用土壤微生物发酵生香的酿造历史,比西方早了近300年,由此诞生了酿酒科技的另一道分水岭——泥窖生香。
    |泸州老窖博物馆中的舒承宗雕像

  血脉相通 互为滋养
  2022年,连接西安和泸州的列车G1573号正式开通,用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构建起一座连接两地的动脉桥梁。
  如果历史可以回溯,我们将看到,这座桥梁在几千年前已经存在。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镇考古发掘出3.6万余枚秦代木简,在编号为“9-628”上赫然写着“江陽”二字,还有一个叫“閒陽”的“里”。
  由于“里耶秦简”最早的纪年是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最迟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因此,泸州的前身“江阳”在公元前208年就已经纳入远在西咸一带的秦王朝统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因地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历代君王对泸州的行政管理都格外重视。清代学者顾祖禹曾评价,泸州在四川的地位,自古便是“失泸而蜀不可为”。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自然与泸州产生了大量的政权连接,两地的血脉在一次次运筹帷幄中相融相通。
  汉朝时期,泸州成为中央政权开发西南夷的“桥头堡”。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封西安人苏嘉为江阳侯。
  汉武帝时期,唐蒙从巴郡的符关(今泸州市合江县)进入南夷,恩威并施之下,成功招抚夜郎国,从而建立了“西南夷”开发的第一个郡——犍为郡。
  隋朝时期,泸州改名为泸川郡,将江阳县改名为泸川县,作为泸川郡的治所。这一政策是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凸显泸州在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用今日的眼光来看,无论是西安所代表的王朝政权对泸州所做的行政管理,还是泸州以自身重要的战略地位反哺西安,都是时代车轮下的宏大叙事,塑造出两个城市最为重要的“骨架”。
  在此期间,两地同样诞生了许多影响历史走向的武将文臣,他们的才能让西安和泸州的血肉实现了充盈。
  譬如唐朝开国功臣、历史名将程咬金。他曾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被唐太宗任命为泸南总督,负责西南地区的军事防御和治安维护。
  唐昭宗时,书法家柳公权的侄孙柳玭曾被任命为泸州刺史,从长安远赴泸南,以清廉忠正而闻名,为泸州奉献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西安滋养着泸州,泸州同样滋养着西安。
  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泸州,是长江上游的重要节点,也是历史上物资转运的核心枢纽。因为具备水土、气候的优势,泸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农业为主体,辅以林、渔、牧业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成为“鱼米之乡”。
  黄庭坚曾有诗云:“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生产于泸州的粮食、盐、茶、糖等物资在滔滔长江水的运载下,输送到各地,其中也包括西安。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了一条一千多公里的驿道。只为她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位于泸州合江白米镇的古代水驿站,就是荔枝奔赴长安的“起点”。
  于整个陕北地区而言,泸州都是意义非凡的所在。
  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陕甘一带成功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顺利结束。
  而泸州,正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历经72天的“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曾在泸州的古蔺县、叙永县等地转战,泸州境内占据54天。
  1935年2月,中共中央在泸州古蔺县的白沙场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如此评价道:“在以后的六周里,这个口号主宰了红军的命运。”
  这份诞生于泸州的红色文献,就此载入史册。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柳玭传》

    |位于泸州古蔺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版权所有: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